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《2019年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要点》的通知

通讯员 2019-02-28
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(农牧)厅(局、委)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,农业农村部所属有关事业单位,有关农业大学,各省级农业科学院:

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、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工作会议精神,落实农业农村部党组工作部署要求,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三农”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,实施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,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与环保能源工作,我部制定了《2019年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要点》。现印发你们,请结合本地区、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落实。

农业农村部办公厅

2019年2月15日

2019年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要点

2019年,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总体思路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、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工作会议精神,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部党组中心工作,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三农”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,加强科技创新、推广应用、职业农民培育和资源环境保护利用,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科教环能事业新局面,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

一、对标硬任务,提升科技支撑水平

(一)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。调动和引导全国农业科教力量,开展精准科技扶贫,实现“三区三州”等深度贫困地区技术服务专家组全覆盖,国家级贫困县特聘农技员全覆盖,全国贫困村农技人员全覆盖,环京津贫困县脱贫带头人培育全覆盖。组织各方面专家全面对接832个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,因地制宜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。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,联合地方科教力量,以产业为单元,深入“三区三州”贫困县开展技术帮扶和指导服务。组建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专家扶贫工作队,扶持壮大百合、黑猪、中华蜂、食用菌等特色产业。

(二)全力支撑粮食生产。大力实施“藏粮于技”战略,加快推进绿色优质专用、适宜机械化作业、名特优新等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,促进良种更新换代。着力突破土壤改良保育、化肥农药减量及替代、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创制,促进节本增收、提质增效。加快推广水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、稻渔综合立体种养、作物重大病害绿色防控、农产品高值化加工利用等先进适用模式,为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科技支撑。

(三)加快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研发。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,实施好非洲猪瘟等外来疫病防控技术攻关项目,加快攻克非洲猪瘟快速检测方法和疫苗研制等关键问题,推动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应用于非洲猪瘟防控实际。组织相关重点实验室,加强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等研究,为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支撑。组织生猪产业技术体系,加强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,对非洲猪瘟疫情进行实时监测预警,及时提供疫情信息和相关政策咨询建议。

(四)强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支撑。组织开展乡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、垃圾资源化利用、厕所粪污就地消纳、生活用能清洁化、畜禽粪污协同处理利用等技术研发,加快研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及不同区域适宜技术模式。开展农村改厕及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,打造干旱、寒冷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技术示范村。积极推广简单经济实用的生活垃圾、污水处理以及卫生改厕模式、技术和产品。

二、优化科技创新布局,增强农业农村科技自主创新能力

(五)强化基础前沿和原创性研究。以中央单位为主,开展农业生物主要性状遗传与调控机制、重要畜禽水产疫病病毒起源与进化规律、资源高效利用机制、农业信息获取与分析、食物营养功能挖掘等基础前沿和原创研究,力争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。加强基因编辑、合成生物学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,增强生物育种等战略前沿领域自主创新能力。加快大数据、云计算、3D打印等农业智能技术研发,形成新兴领域自主创新优势。办好第二届中国农业农村科技高峰论坛。

(六)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和模式集成。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,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大豆高产优质品种、牛奶品质与质量安全、玉米籽粒机收、油菜全程机械化、小麦赤霉病防控、柑橘黄龙病防控、草地贪夜蛾防治、淡水养殖减量提质及深远海工业化养殖、特色热作产业升级、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、乡村景观设计、休闲文旅功能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。探索建立“公开张榜、事后奖补”新机制,鼓励支持科研、教学单位、企业和社会力量主动参与“卡脖子”科技难题攻关。

(七)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。加强部门和地方协调,指导编制总体规划,大力推进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。修订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,继续加强学科群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等条件能力建设。完善各类数据监测方法、数据处理储存共享标准等,持续开展种质资源、土壤肥料、病虫害、农业环境等领域长期定位观测监测,加强农业科学数据的汇集、分析和利用。

(八)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。突出抓好研究试验、南繁基地监管,统筹做好育制种基地监管,强化源头管控。强化转基因农产品境外出口商、境内进口商和加工企业一体化监管。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,加强约谈、函询、督导、督办和公开通报,强化责任追究。创建农业转基因科普精品,编制标准化、规范化科普培训教材,开展全国巡回宣讲,在“全国科技活动周”“全国科普日”等重要节点开展演讲、沙龙、现场体验等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。

三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

(九)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。优化体系任务布局,组织各体系聚焦1~2个产业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问题,开展全产业链协同攻关,推动产业技术转型升级。组织体系各功能研究室,以县域为单元,聚焦主导产业,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,打造县域产业集聚样板,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。调整优化体系结构,加强薄弱环节技术研发团队建设,补齐产业发展短板。组织体系与企业对接,建立体系与企业融合发展机制,为企业提供生产、采收、贮藏、保鲜、加工、物流、电商等全链条的技术支撑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
(十)做强做实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。研究出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指导意见,构建联盟协同协作、高质量运行、多元化支持等机制,推动联盟规范化管理运行。认定一批标杆联盟,推动水稻分子化育种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10个以上联盟实体化运行,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。加速东北秸秆综合利用、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等联盟一体化进程,提供综合解决方案。强化农业大数据、农作物种质资源等联盟共建共享,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。

(十一)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。强化中央和地方联动机制,深入推进江苏南京、山西太谷、四川成都、广东广州等4个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建立健全资源配置、投资融资、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。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,吸引高端人才团队、高科技企业、高水平基金进驻,推动实现科技与产业、企业、人才和金融等深度融合。按照先建、后认、再挂牌和建一个成一个的要求,适时新启动1~2个科创中心建设。

(十二)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。深化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改革试点,强化主体定位和核心使命,完善评价指标体系,推动试点机构调整学科布局,优化人员、项目、经费等科技资源配置。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产权改革试点,建立以分类、赋权、让利、防腐等为关键的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,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,推动中央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激励的政策要求落地见效。继续实施农业杰出人才培养计划,着力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。

(十三)加快科教环能工作信息化进程。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科研、推广、教育培训体系衔接贯通和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高效管理。聚集各类农业科技教育资源,强化农业科教云平台支撑服务功能,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、科研专家、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资源共享、供需对接、成果速递和管理考核等服务,推动信息互通、管理互联、实时互动,提升农业科教工作信息化水平。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,建立集数据收集、分析、监测预警、综合决策于一体的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,实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,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。

四、强化推广队伍建设,提高科技推广活力效能

(十四)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。在改革中进一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,改善条件、创新手段,充分履行好公益性职能。建立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,支持农技人员进入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农业企业,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,提高人员收入。完善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绩效管理,强化集中考评、网络直播、线上抽查、实地核查,实现全程全覆盖。充分发挥“中国农技推广”APP作用,实现专家、农技人员和农民在线互动。

(十五)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与能力。完善分级分类培训机制,对全国1/3基层农技人员进行不少于5天脱产业务培训,培育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。支持农技人员在职研修,优化知识结构,增强专业技能。支持各地通过“定向招生、定向培养、定向就业”方式,引导鼓励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。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校、企业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,完善“一主多元”农技推广服务格局,构建政产学研推用“六位一体”推广新机制。

(十六)打造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示范样板。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,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,总结典型经验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机制和产业模式。引导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、资金、人才进入农业产业发展主战场,解决生产实际问题,建立引领性科技示范基地。组织开展重大引领性技术示范,集成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等10大技术。强化科技支撑,打造100个县域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示范样板,1000个“一村一品”“一乡一业”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镇。

五、加快职业农民培育,助力乡村人才振兴

(十七)推进职业农民制度建设。推动出台指导意见,从队伍建设、教育培养、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动建立职业农民制度,制定职业农民标准,壮大职业农民队伍,多渠道支持职业农民发展。指导各地加强实践探索,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文件,总结推广成功经验,推进职业农民制度落实落地。

(十八)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。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结构,着力建机制、定标准、抓考核,推动培育工作向提质量、增效能、显作用转变。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、农业结构调整专项培训和乡村产业提升培训三大行动,推进农业经理人培育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四大计划,全年培育各类职业农民不低于100万人。

(十九)强化农业职业教育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,围绕农业行业人才需求深化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、专业设置、教学标准等改革,推进涉农人才培养面向产业、融入产业、服务产业。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,支持农民以“半农半读、弹性学制”等非全日制方式接受学历教育,提升综合素质。推动农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涉农专业建设。

(二十)构建多元化立体培育格局。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,加强标准规范、名师队伍、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,遴选一批培育示范基地,加快构建“专门机构+多方资源+市场主体”的多元化培育体系。创新培训机制,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。创新培训方式,依托云上智农APP开展在线学习、在线服务和在线考核,实现线上与线下培训的学时学分有效衔接。

附件:农办科〔2019〕9号.ceb